福建茶阳窑探源
与建窑、德化窑等一些福建名窑相比,茶阳窑相对不为人知。近日,《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》亮相耀州窑博物馆,让笔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款福建窑口的陶瓷器皿,一睹其不凡的外观和多彩的魅力。
茶阳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东南约25公里的葫芦山村茶阳,故称茶阳窑,又称南平窑、葫芦山窑。窑址位于茶阳东、西、北三面群山环抱的山坡上,南临闽江(闽江中游)和扶南铁路。据民国《南平县志》年记载,茶阳驿位于县城东南金沙,宋代定名为金沙驿,元代改名,明清沿袭。这个驿站是闽北进入闽江通向大海的必经之路。茶海洋的名字就在这里。除了便利的水运条件,闽江丰富的瓷土资源和茂密的植被资源,为茶阳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和燃料保障。
茶窑作为闽北的大型民窑,在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,其窑址见于1980年福建省文物普查(福建省博物馆、南平市文化馆:《福建南平宋元窑址调查简报》,《福建文博》,1983年第1号)。1995年至1996年,为配合闽江水口库区建设,福建省博物馆对大岭、安侯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,发现了龙窑及作坊遗存和大量遗物,为了解茶阳窑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(福建省博物馆:《南平茶洋窑址1995-1996年度发掘简报》,《福建文博》,2000年2号)。截至目前,茶阳窑已发现8处窑址,主要分布在大岭、安侯、万昌、升阳、马坪、罗坑、新万昌等地的连山。宋元时期以大陵、安侯为代表,清代以新万昌为最常见的窑址。
茶窑始建于北宋中期,烧造于北宋中期,主要发展阶段为宋元时期。其产品主要有黑釉、青釉、青花瓷,但也有白底黑花和青釉,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制瓷格局。清朝以后烧制青花瓷。黑釉是宋元时期闽北广泛烧制的一种瓷釉。众所周知,窑变黑釉是最著名的一种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它不仅曾被朝贡朝廷,还流传海外。在建窑的影响下,茶窑烧制出大量黑釉瓷器,器物类型多样,以碗、灯为主,其他还有杯、盘、碟、洗壶、壶、炉、碗、盒、注水等。黑釉的釉色有墨黑、黑棕等。有的碗还有兔毛(图1)。施釉不如打底,多壁釉层厚。因其含铁量较低,胎多为灰色或灰白色,少数为灰黑色,所以质感没有窑变那么重。茶阳窑黑釉品种中,数量最多的是灯,宋元时期烧制较多。宋代生产的黑釉灯在外观上与建窑灯相似。多为开口,沿口有微束,斜弧形腹,圆满。还有一种特殊的黑釉灯,口边白釉,比较少见。然而,在元代,灯大多是开放的,弧形腹部和圆形(图2)。
茶外窑烧制的大量黑釉茶灯,一方面受窑内黑釉茶灯建造的影响,另一方面也与宋元时期盛行的斗茶有密切关系。我们知道,斗茶用的黑釉灯笼是最著名的一种,在《大观茶论》、《宣和遗事》等宋文献中,以及苏东坡、蔡襄、黄庭坚等宋人的诗词中都有对它的记载和赞美。福建本来就是产茶之地,社会上流行斗茶之风。这个地区的许多窑烧黑釉茶灯。T
釉是宋元时期茶阳窑烧制的另一种重要瓷釉,明显受到浙江龙泉窑的影响。茶阳窑青瓷釉色多为青黄色,也有青绿色(图4)。釉层薄,玻璃质感好。有的釉面开裂,胎釉结合紧密,施釉不够。器皿的种类仍然是碗、盘、碟等。装饰手法有雕花、乱画、模印、叠贴等。常见的装饰图案有莲花瓣、菊花、卷草、水波纹等。有的碗上还印有长寿、长寿等字样。茶阳窑只是宋元时期福建烧制的龙泉窑系青瓷窑中的一种,与浦城碗窑、松溪九龙窑等齐名。
事实上,在茶阳窑烧制的青瓷中,那些胎重相对较重、釉色为黄褐色的碗(图5)是填釉的,上釉至小腹。它们通过雕刻、标记和炉篦标记进行装饰,这与日本陶瓷学者所说的珠光青瓷非常相似(以诸光大师村田命名,他是15世纪日本茶道的祖先,喜欢这种茶碗)。这种青瓷是福建几个窑烧制的,其中以闽南同安窑最为著名。茶窑应该是在它的影响下烧制的。
宋元时期,茶阳窑也受景德镇窑影响烧制青花瓷或白瓷。茶窑的青花瓷釉为白色或白绿色。釉色晶莹,有的如玉,有的开釉,胎体洁白细腻。胎体薄,釉面结合紧密,温度高,器物造型淡雅。器皿的种类有碗、盘、碟、碗盖、洗、碗、灯、灯座、高足杯(图6)等。除了素面器皿外,它们还通过印刷、雕刻和绘画进行装饰,图案包括牡丹、莲花瓣、菊花、卷草、猴子(图7)、篦纹水波等。茶阳窑青花瓷的主要烧成阶段在宋代,入元后烧成量不如黑瓷多,但仍是该窑的重要釉色。
除了上述黑釉、青釉、青花瓷的重要品种外,宋元时期的茶阳窑还烧制了酱釉、茶粉釉、白底黑花、酱釉刻花、青釉等不同种类的瓷器。酱釉(图8)量不多。主要的器具是碗、灯和小碟子。釉面呈酱色,光泽度不一致。上釉和黑釉一样多,只到器物的小腹。茶叶的最终釉色不多,如碗、灯、洗、高足杯(图9)等。釉色是茶的最终颜色,有的木光,有的油光,胚土黄色和浅红,比较厚重。白黑花瓷,也就是釉下彩的瓷器,不一定全是黑色的,有的是棕色的。茶阳窑烧制的产品数量不多,明显受磁州窑或吉州窑的影响。
本次展览看到的器物造型只有易拉罐和盖罐,不上釉到底,釉刮在口沿外侧。都是在罐腹的透明釉下装饰棕色碎花图案,巨大的枝叶,整体比较稀疏。在盖罐的罐肩上,用彩色材料写着干、坤、贞、荀、阚、李、艮、回的名字(图10)。酱釉中的雕刻图案是在酱釉的基础上雕刻出各种纹饰的产品。展览中看到的标本是酱釉表面雕刻的几何图案(图11)。青釉是茶阳窑生产相对较少的另一种瓷釉。有碗、碗、托、盖、瓶等。这次展览中看到的所有物品都是标本(图12)。釉层大多较薄,釉色青绿,釉下有模印和黑彩彩绘装饰。
从目前的资料来看,明代茶阳窑处于停烧阶段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目前不知道原因。但是到了清代,尤其是中期,茶阳窑又开始练瓷了。只是这个时期烧制的产品以青花为主,类型
茶阳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匣钵烧制,也有叠放的,很多碗碟都是用涩圈刮的,都是龙窑烧制的。宋元时期,茶阳窑烧制有一器一匣钵单烧、多匣钵多烧、托座烧等多种形式。窑址出土的窑具有匣钵、窑柱、垫饼、托架(图14)等。
纵观茶阳窑烧制瓷器的历史,北宋中期开始设置,宋元时期规模最大。烧制瓷器所用的釉料和器皿品种最为多样,说明这一时期茶阳窑处于大发展阶段。清代烧制青花制品成为其制瓷的终结,数百年来成为福建著名民窑。事实上,茶窑的发展与福建尤其是闽北陶瓷业的发展是一致的。原因是这个窑的地理位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由于茶阳窑靠近岷江北岸,金沙驿站(茶阳驿站)自宋元以来就是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,岷江上游的其他窑口,或不同窑系各类瓷器的流通,都要经过或经停于此。因此,茶阳窑可以立足于自身釉料原料的特点,有机会直接模仿许多窑的陶瓷产品,如简瑶、龙泉窑、景德镇窑、吉州窑等。取各窑口之长,久而久之就成了各种地方制瓷、影响巨大的窑口。
此外,宋代泉州港的兴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,进一步刺激了包括茶阳窑在内的福建瓷业的发展,简瑶、茶阳窑、大口窑的产品远销海外,远销日韩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因此,茶阳窑的兴起和发展与福建海外贸易的扩大和繁荣密切相关。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下,茶阳窑成为福建为数不多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窑址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